更新时间:2023-03-01 14:50
金铁霖(1940年6月21日——2022年11月15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满族,中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0年8月,金铁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
1965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乐团工作。1981年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1996年至2009年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 在教学中培养出许多和声乐演员,例如李谷一、宋祖英、阎维文。其学生在全国性的声乐比赛中获奖70余人次,获省市级比赛奖者若干。曾任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推出了金氏唱法。
2022年11月15日,金铁霖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金铁霖1940年出生于哈尔滨市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时,在身边长辈的影响下,他爱上了音乐,这其中以同学陈信昌的姥爷任白鸥和三舅刘伯钧影响最为重大。
任白鸥是弹奏曼陀铃的一把好手,曼陀铃的琴声打动了年幼的金铁霖,从此他开始热衷钻研乐器。小学三年级时,金铁霖以玩具皮球为交换从同学处获得了一支笛子,从此,他勤奋自学吹奏,最终顺利吹奏出完整的曲子。
而他“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启蒙者”是他三舅刘伯钧。三舅会多种乐器,在金铁霖初中是,三舅还将自己心爱的吉他送给了他。在三舅的影响下,他学会了弹奏曼陀林、吉他、二胡等乐器,并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后来金铁霖与自己的朋友陈信昌等人一起组建了一支乐队,并四处演出。
1957年金铁霖考入哈尔滨市第十二中学,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在二百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了当时全国的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的经历,培养了金铁霖扎实的艺术功底,也给他带来了受益终身的思想收获。他在学好自己的课程的基础上,还喜欢分析他人的唱法,从中吸取经验。沈湘教授看到了金铁霖的与众不同,开始有意引导他往声乐教学的方向发展。在金铁霖上大三时,沈湘教授就开始让他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1965年,金铁霖大学毕业,分配进入中国交响乐团担任歌唱演员,同时他也继续兼任声乐教学的工作。
在1966年,金铁霖正式打开了探索中国民族声乐道路的征程。这年年初,金铁霖到陕西省蓝田县华胥公社苏坪大队进行劳动,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基层社会农民兄弟的日常生活,被当地人的乐观精神和民歌小调的质朴吸引。金铁霖回到北京后发现自己已经被纳入“样板团”,负责唱“黑头”。因此本来是学习西洋声乐的他开始跟随京剧老师学习用中国传统京剧唱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他成功掌握了“八大样板戏”中的:《沙家浜》中郭建光、《海港》中高志扬、《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所有唱段。也正是因为这段接触传统戏曲表演的经历,他对民族声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7年的歌唱演员生涯中,金铁霖参与了近千场的正式演出,曾领唱过合唱歌曲《六盘山》、独唱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等。这十多年的舞台经验对他后来从事教学工作多有裨益。
而除了歌唱事业,他也在民族声乐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金铁霖自二十三岁开启教学生涯,致力于中原地区声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歌唱家与中国声乐教育家。
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教学,院长李凌盛情邀请金铁霖到声乐系任教。金铁霖告别舞台表演,专注于幕后的教师职业。许多地方歌手慕名上门求教,金铁霖也毫不吝惜地倾囊相授。
金铁霖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科学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民族声乐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提出了中国民族声乐应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做出了学术定位,确立了发展的方向。为此,他也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努力,创建了民族声乐“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制定了民族声乐人才选拔、培养方案,并为相关比赛评判奠定了客观的标准。他还创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性、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并总结为《中国民族声乐学习与训练》(1989)、《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2008)、《金铁霖声乐教学》(2013)等专著与教材,积极促进了中国声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及中国声乐教学体系的建设。
同时他将歌唱训练特有的“启发式感觉教学”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使声乐教学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易,从而能够在短时期内解决声乐训练中的诸多技术难题,获得了高层次声乐人才的高成才率。他坚持因材施教,强调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准。大批高、精、尖型的歌唱人才群体不断推出。
先后发表了《浅谈我的声乐训练方法》《谈民族声乐教学》《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探索》等专著、论文、教材和教学音像制品数十部。
在坚持继承民族声乐的基础上,金铁霖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的声乐教育体系,培养了如李谷一、宋祖英、阎维文等一系列著名歌唱艺术家。成为单位教学或演出骨干,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有一定影响的歌唱家就有五十余名。是公认的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育领域旗帜。
1996年起,他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全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教育部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主席、文化部和北京市教委高级职称评委等多项职务。
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先后被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被二炮文工团、武警文工团等艺术团体聘为艺术顾问。2015年,金铁霖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顾问。
1981年至1985年,金铁霖执教中国音乐学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民族唱法的教学道路。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极大功绩。曾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教师,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曾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教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十大艺术英才;获选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1989年,“民族声乐教学”课题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奖。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999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区永熙音乐教育突出贡献奖。2006年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7年,“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建设”课题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2009年,“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与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金铁霖教授已经培养出硕士研究生和青年优秀演员研究生班学员40余名,他的主要学生有: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董文华、阎维文、张也、戴玉强、李丹阳、吴碧霞、铁金、刘玉婉、孙丽英、程桂兰、吕继宏、刘斌、牟玄甫、祖海、张燕、王丽达、陈廷嘉、张迈、吕薇、黄华丽、阿拉泰、唐佩珠、郭瓦·加毛吉、刘辉、雷岩、金小凤、吴琼、韩延文、董华、高咏梅、周金星、于连华、王绍玫、王世魁、黎光、湘女、于丽红、方琼、王世惠、李海鸥、谢琳、王永春、柏林林、高韵等。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教学或演出单位的骨干,一部分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有数百人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声乐比赛中获奖,很多学生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1968年,金铁霖与李谷一结婚,婚后无子嗣,后来离婚。1991年,金铁霖与南京艺术学院的声乐老师马秋华结婚,两年后,马秋华生下一个儿子金圣权。
2022年11月15日,金铁霖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金铁霖长期致力于构建中国民族声乐唱法新学派。在学习外国声乐的优秀经验时以我为主,注重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追求民族的吐字、民族的感情、民族的气质。并践行其“让世界各国都喜欢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到处都有中国的声音”的理想追求。从而形成了一个具代表性的多元的声乐艺术教育文化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注重科学引导、因材施教、点石成金,构架了“声、情、字、味、表、养、象”的“七字标准”与声乐基本技术、技能训练“三段论”的理论。形成金氏教学团队,所谓“金腔、金韵、金唱法”,其民族声乐教学已成为一种音乐教育文化现象。